亲密关系纪要
NOTE: 本文是对播客《翻转电台》Vol.8【来吧,你们最关心的那个问题,亲密关系】的一个梳理。
目录:4 Questions
- 亲密关系对我们为什么重要?
- 亲密关系如果出了问题,是不是一定会对我们带来很大冲击?
- 亲密关系为什么这么脆弱、容易出问题?
- 那我们该怎么办?
亲密关系的特点
今时今日的恋爱关系和我们父母那个时代的恋爱关系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关系。
- 今天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每个人第一关注的要务是自我的合理性,今天的自我是纯粹的自我。
- 过去感情和关系有诸多的其他要素:家庭、大共同体;今时今日的亲密关系是纯粹的亲密关系,排除了共同体要素,但仅在三四十年前还不是如此。
- 今天的人有最显著而独立的 物理意义上的私人空间和心理意义上的私人空间。
- 亲密关系在今时今日之特殊体现在,成为物理与心理意义上的私人空间唯一的例外|与个人主义的自我产生最强意义的关联。
A to Q1
- 非常重要。因为对自我的认可重要——自信心和基础安全感;亲密关系对于提供自我认可不可或缺,并且其可以充分满足。
亲密关系对于男性的重要性会大于对女性的重要性。一个男孩如果没有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过女性的认可,他是绝对不可能有自信和安全感的。(没有把女性当…工具的意思)
- 荣格心理原型:阿尼玛和阿尼玛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在亲密关系中没有获得过亲密关系,ta会活得像自己心目中的异性形象。which is 现代的神经症的来源 when 人无法实现ta的自信而实现非自信 —Carl Hovland
A to Q2
亲密关系中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
- 亲密关系是今天这制度化社会中几乎唯一的非制度要素情境。
- 药物和性作为反抗制度的越界体验释放制度压力(福柯):真实自我的消弭,并非生发自信而释放原始本能。
- 亲密关系是(唯一有)自信可以参与的。
- 亲密关系中的风险和失败没有借口可讲。
- 失败后完全否定对方对自己的伤害特别大。从肯定到否定极端转换的矛盾。(可能导致神经症(大幅度否定原来的伴侣极可能变得和对方越来越像。
A to Q3
- 过去维系亲密关系的纽带没了:家庭,共同体,宗教,e tc.|外部必然性消失了,亲密关系无基础
- 反思亲密关系的频率和方式不同。
- 反思本身就具有破坏力。
- 社会流动性。选择变多。认识新人的边际效益。——导致不稳定
- 高风险和失败如此根本,使亲密关系博弈成为囚徒困境博弈—纳什均衡:不合作。面对损失时过度理性导致想着全身而退—轻易放弃。
- 开放关系。逻辑假设:失败不像一对一伤害大,紧张感被分散。
- 与荣格心理原型违背;
- 开放关系是一种先在的否定,个人主义的无限纯化要求独一性|在个人主义大背景下犹然
- 开放关系。逻辑假设:失败不像一对一伤害大,紧张感被分散。
A to Q4(Key Part)
今天亲密关系是知识的重灾区:异化知识和陈词滥调。
5种亲密关系的隐喻(bad things):
1. “健康”的隐喻
把亲密关系想象成身体健康。
当一再地问“关系还好不好”,当然能找到诸多瑕疵,必然不好。
- 现代医学的逻辑下,亲密关系禁不起问好不好。
- 当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将制度要素和技术性引入感情后,感情本身的非制度性就被破坏了,感性就不是纯粹的私人领域了,作为纯粹感情的本质遭到了破坏。
(本条很难克服,也许不可能)
2. “企业”的隐喻
“感情需要经营”的想象。
一种合理化过程。采用程序化手段。
-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大打折扣
3. 镜像神经元隐喻
换位思考,完全理解,完全坦率,完全知道对方想要什么……
- 由于impossible, 导向对亲密关系的虚无主义。
- 夸下海口,为自己设置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
4. 信仰的隐喻
来源于神学和对有感应的世界的相信:心诚则灵(的鸡汤)
对亲密关系采用感应式的理解。
- 信仰从来不是心想事成的
- 信仰的隐喻无法抵消健康的隐喻(的担忧)
5. 自我的隐喻
“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一个人只有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我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来源于纯粹个人主义对亲密关系的进一步反抗。对亲密关系这一例外项的排除。
- “爱”本身就已包含自我否定。
- “爱自己”是悖论|(多么糟糕的东西)|宾我(反思性的自我)对主我之爱|宾我放弃对自己的一切反思,无原则地接受主我的一切
- 接受所谓的“要爱别人先要爱自己”这种屁话的人,他根本不可能爱别人的。
结尾
一篇批判材料(KnowYourself 访谈奇葩说冠军陈铭(2018.12(真理浓度稀薄到几乎没有的陈词滥调和异化知识,通篇屁话
后记
正如小李老师所说,如今有关亲密关系的知识的泛滥和误解是最严重的,我才发现自己在这方面了解得如此之少,以至于这方面好似无论理论或实践的知识都几乎没有。
此前我都一直对“爱别人先爱自己”“自我独立才能有健康的关系”之类的话,虽有保留,却也是出于听腻了的缘故,而非真的有反思哪里不对,总以为大体不能算错。
看来建构性的概念和种种轻易的类比还是危害不小。同理,在实践上也完全有必要对心理学理论有所保留(尤其KY之流果然是要避而远之的。